今天是:

重要通知

重要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通知 >> 正文

关于征集2018年“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相关需求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8-09-03    点击数:

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和习近平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福建省科协、自治区科协定于9月27日至30日,在银川市等地开展2018年“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来宁院士专家

来宁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洪茂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李天来。来宁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须晖、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曾辉、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王则金。福建企业:漳州同发集团总经理陈光祥、福建沈佳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宝。(名单详见附件)

二、活动初步安排

9月28日和29日,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活动:来宁院士专家在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拟在永宁县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举行出菇仪式;在宁夏灵武市举行“沈佳农”蔬菜基地揭牌仪式调研宁夏葡萄酒、枸杞、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以及科普教育基地,推动闽宁技术合作。

三、征集相关需求

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及时与院士专家对接沟通,确保2018年“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取得实效,请各单位针对院士专家专业和本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请将需求表于2018年9月4日前将需求表发送至邮箱306098639@qq.com

联系人:高雪芹

联系电话:0951-2061884(6884)

附件:1.来宁院士专家名单及简介

2.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征集需求表

宁夏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2018年9月3日

附件1

来宁院士专家名单及简介

——院士(暂定)

林惠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福建省院士专家交流协会副会长

洪茂椿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

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福建省

院士专家交流协会成员

李 玉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

福建省院士专家交流协会成员

李天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福建省院士专家交流协会成员

——专家

须 晖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

曾 辉 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福建省食用菌学会秘书长

陈光祥 漳州同发集团总经理

蔡 宝 福建沈佳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惠民(1947.11-),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软件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福建省院士专家交流协会副会长。2003年至今任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第一技术委员会(计算机科学基础)委员(中国代表)。现任著名国际期刊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和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编委。

林惠民院士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计算机科学家。他长期从事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语义学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通用进程代数验证工具PAM/VPAM,对这类工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并独立发展了“符号互模拟”理论,解决了传统并发计算模型对大量实际应用不能有效模拟的问题,为在计算机上对通信并发进程进行推理和验证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移动并发计算模型π-演算强、弱互模拟的完备证明系统和唯一不动点归纳法,解决了π-演算的有穷公理化问题。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

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茂椿(1953.9—),男,汉族,福建莆田人。无机化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副会长,国际华人无机化学秘书长,国家“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总体组专家组专家成员、新型显示及其关键材料专家组组长。福建省院士专家交流协会成员。

洪茂椿院士主要从事无机功能材料、新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研究,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纳米管、纳米线和新型纳米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在纳米功能材料和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前沿领域作出了贡献。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洪茂椿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提出并实施国家科技863项目“高功率激光晶体材料的研制与产业化”,研制出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晶体与器件,解决了激光领域的重大难题。成果实现产业化后使得目前我国激光学晶体产品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国际市场。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数亿元产值,从源头上带动了数百十亿元产值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激光晶体大国。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玉(1944.1-),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菌物学家,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后获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药用菌学会理事长,福建院士专家交流协会成员。曾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李玉院士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发表新种55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60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55篇,其中110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5部。建立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在我国创建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17项,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天来(1955.11-)设施园艺专家。辽宁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1988年获日本山形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院士专家交流协会成员。

李天来院士长期从事设施园艺教学与研究工作。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果菜生产技术体系,开创了北纬40.5°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局面;创建了节能日光温室设计理论与方法,率先在北方寒区研制出系列节能日光温室及其冬季不加温果菜生产模式,奠定了我国北方寒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1项。还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过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食用菌现代化制种工艺、食用菌循环生产集成配套技术及其示范等多方面研究,主持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福建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福建省专利二等奖各1项,参加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品种认定2个,制定国家标准1部。兼任中国农技协理事及食用菌专委会副主任、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兼食用菌文化专委会委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及产业分会理事、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和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须晖,男,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园艺学院副院长,园艺设施环境与工程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辽宁省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教授《设施园艺学》、《园艺专业英语》、《设施农业工程》等课程,发表教改论文1篇: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探索。参加的《园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获辽宁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排名第4)。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1项,参加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目前主要从事日光温室环境特征及配套环控设施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对外进行设施园艺生产园区设计规划、温室大棚设计建造、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温室环控设备的生产与推广等工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1名)、二等奖4项(第2名、第3名、第5名、第四名)。发表论文39篇,副主编、参编著作4部、教材2部。曾获得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首届、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沈阳军区优秀科技顾问、辽宁省科技扶贫先进个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材工程百人层次。

王则金,男,1957年生,中共党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主任,福建省亚热带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制冷学会理事,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福建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和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本人主要从事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也从事制冷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专长是食品的冷藏保鲜工程技术。主持过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6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承担企业委托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项目29项。已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13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9篇。主持设计全省种子储备冷库16家,参与设计省内食品加工厂和冷冻厂(主要为气调保鲜库)19家,为省内外共计106家企业提供过技术服务。